教「情緒」的老師

誠誠,一個喜歡運動和畫畫的阿美族男孩。雖然才三年級,誠誠卻顯得早熟,從眼神看出他有不少煩惱,其中最困擾他的,可能是「無法融入班級」這件事。

在學校課堂,每當誠誠心情不好的時候,他就會東踢一下、西打一下,或是口中發出怪獸般的叫聲,也曾直接在課堂上大發脾氣。種種行為都影響課程的進行,讓同學們心生排斥。同學責備誠誠:「你為什麼這樣!」、「你不可以隨便生氣!」

漸漸的,誠誠與同學們產生了隔閡,也因為這樣,更加重了誠誠的情緒困擾。
誠誠晚間會到愛基會學習,跟在學校一樣,他也頻繁出現各種狀況,讓授課的小聆老師無法順利進行課程,這時,其他學生會跟老師說:「老師,直接罵就好!大家都用罵的。」

這句話讓小聆老師既震驚、又難過,她很直接地回絕學生:「我不會用這種方式。」

每當誠誠開始躁動,老師會從閒聊開始和他說話:「今天上了什麼課?」「有沒有什麼有趣的事情發生?」在輕鬆的氛圍中,孩子慢慢說出心事,當天情緒也逐漸緩和。

老師會教導誠誠如何面對情緒,像是深呼吸、畫圖、寫日記等,也用具象的方式講解情緒:「你就想像自己是一個圓,當你很生氣的時候,情緒就會跑到上面來,當它快要到達頂部時候,我們就把它慢慢壓回中間那條平靜的線。」「平常為了不影響他人,我們應該這麼做;但當你獨處時,其實不用急著壓下來,可以去感覺自己的情緒波動,並且適當地去發洩。」

小聆老師從「抒發」、「控制」、「感受」多個角度,教導孩子與情緒共處。她原本沒把握誠誠能聽進去多少,但有一天,誠誠居然跑來說:「老師,我今天好幾次情緒都差一點跑到圓圈頂上,可是我有把它慢慢壓回來。」讓小聆老師又驚訝又感動。

老師還時常跟全班討論彼此該如何相處,小聆老師發現,同學對誠誠的態度有明顯的改善。當誠誠有情緒狀況時,同學會自發討論,想幫誠誠找到解決辦法,若他們無計可施,也會跟老師說:「老師可不可以跟誠誠聊聊,再告訴我們發生什麼事?」小聆老師的態度深深影響了孩子們,讓班級多了「理解」與「關懷」的氛圍。

「行為的背後一定有原因,我不希望直接以『你很壞』來論斷孩子!」小聆老師這樣相信著。因為,她也曾經和誠誠一樣,受困於自己的情緒,並從中學習很多,所以,小聆老師努力地把自己所感受、所改變的傳遞給孩子們。「我一直覺得,如果有人能在我年紀小的時候,為我做這些事,那該有多好。」

老師過去的缺憾,最終化成了孩子現在的助力。誰能想到:缺憾也能如此充滿了意義?